化解產能過剩要抓“七寸”
作者:振輝管業 更新時間:2015/1/8 13:34:19 瀏覽次數:71
4月14日《中國化工報》1版《石化行業發布2015年過剩預警》一文報道:全行業出現普遍性產能過剩,傳統產業和部分新興產業產能過剩嚴重;未來兩年,部分行業產能過??傮w趨勢將進一步加劇。
最近隨著一季度統計數據的陸續公布,關于各行業經濟運行的情況分析也多了起來。石化行業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,有的苦盡甘來,比如聚氨 酯、草甘膦;有的則仍在煎熬中,比如氯堿、氟化工。雖然各行業的市場表現不一、喜憂各異,但多數行業尤其是一些基礎性化工行業,都無法擺脫一個魔咒——那就是產能過剩。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不必多說,準入門檻低、盲目擴張、跟風建設等;產能過剩所帶來的惡果也無須多言,因為最直接的承擔者,正是我們的企業。
對于化解產能過剩,如今政府不可謂不重視,也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政策,不少省市也部署了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的目標任務。但是說起化解產能過剩的手段,目前來看,似乎更多的還是依靠行政命令,依靠自上而下“做減法”,也就是從中央到地方,層層往下壓指標、定任務,然后各地再把這些指標分解落實到各企業。
但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如何呢?還真不好說。筆者在采訪淘汰過剩和落后產能落實情況的過程中,就有人反映:在報送的淘汰名單中,有一些是企 業很早以前就已經淘汰了的,之所以列入名單,就是為了湊齊上級下達的淘汰指標。而什么樣的產能是落后和過剩的,也有不同的聲音。前幾天,筆者參加了浙江省 經信委系統組織的一個會議,會上有企業代表認為:按理說,產品、技術跟不上市場要求的才是落后產能,產品太多賣不出去的是過剩產能??墒沁@樣的產能,企業 自己就應該淘汰了,為什么還要生產?這說明市場還有需求,企業還有利潤。既然有需求、有利潤,這樣的產能就不能簡單歸之為落后和過剩產能。不得不說,這位 代表的話有幾分道理。
事實上,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話題,業界已經討論了多年,專家們也支了不少招,依靠市場手段調節、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其實已成為多數人的共 識。那么,為什么明明可以通過市場調節來實現淘汰落后過剩產能,卻還是不得不依靠行政手段來強制執行呢?筆者以為,根源還在于政府管理職能存在錯位和缺 位。
說錯位,是我們常常過分夸大行政干預的效果,比如給地方制定硬性的淘汰指標;說缺位,則是一些地方政府該管的事情根本沒有管起來。
以草甘膦為例。由于受到利益驅使,各地在環保、安全、產業準入把關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別。正是這種差別,給了那些落后產能游刃有余的生 存空間:當行情不好時,就休養生息;一旦行情向好,就死灰復燃,重新殺進市場。這樣周而復始、生生不息,形成了惡性循環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企業越是規范、 自律,就越是深受其害。所以說,如果不能打破地方保護主義,建立起一個公平、有序的競爭環境,把監管落到實處,就算中央政府出臺再多政策,也無法真正讓落 后和過剩產能退出市場。
筆者以為,要化解產能過剩,淘汰落后產能,政府部門還是應該抓住“七寸”,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規范市場競爭秩序、建立公平競爭環境上來,努力建立完善一個科學統一的環保、安全標準和行業準入條件,并嚴格執行,讓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,讓違法者無處容身,讓落后者無利可圖。只有這樣,產能過剩的問題才可能真正解決。